厂房在长期使用中,设备增重、工艺改造、材料老化等因素可能导致承重性能下降。据统计,超 30% 的厂房安全事故与承重不足直接相关,轻则结构开裂,重则引发坍塌,严重威胁人员安全与生产连续性。
新增重型设备:如东莞某厂房拟安装 1700kg 动力设备,原设计荷载 600kg/㎡,需通过检测判断是否需采取加固措施(如增设铁垫片分散荷载)。
历史遗留厂房:未完善设计资料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的厂房,需通过检测明确实际承载能力。
灾害后评估:地震、台风等灾害后,即使外观无明显损伤,也可能存在隐蔽结构损伤,需专业检测排查。

资料溯源:调取原始设计图纸、施工记录、历次改造方案,明确厂房结构体系(如框架结构、排架结构)及设计荷载参数。
现场踏勘:记录厂房使用现状,如设备布局、荷载分布、裂缝位置等,初步判断潜在风险点。
结构性能检测
- 材料强度:采用钻芯法(CECS03:2007)检测混凝土强度,磁感仪(JGJ/T 152-2008)测定钢筋配置及保护层厚度,确保材料性能符合设计要求。
- 几何参数:复核轴线尺寸、层高、梁板截面尺寸,如杭州某物流厂房检测发现填充墙裂缝,经复核轴线与设计一致,排除结构变形问题。
荷载效应分析
- 静态荷载:区分恒荷载(结构自重)与活荷载(设备、人员等),对长期堆放重物区域按恒荷载验算,移动设备区域按活荷载动态评估。
- 动态荷载:针对振动设备,需考虑动荷载放大效应,结合《建筑结构荷载规范》计算振动频率对结构的疲劳影响。
安全性验算
- 建立结构模型,输入实测材料参数与荷载数据,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验算构件承载力、整体刚度及稳定性,如南昌某厂房检测通过电算模型发现次梁拆除后内力增加,需局部加固。
安全性等级判定
参照《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》(GB50292-2015),将承重结构系统分为 A(安全)、B(略需处理)、C(需加固)、D(危险)四级,明确结构损伤程度与风险等级。
针对性处理建议
- 轻微裂缝:采用环氧树脂灌浆修补,防止钢筋锈蚀;
- 荷载超限:增设钢结构支撑、加固梁板或调整设备布局;
- 基础沉降:通过注浆加固地基,控制不均匀沉降发展。
东莞某厂房二楼拟安装 4 脚支撑设备(自重 1700kg),单脚荷载达 425kg/㎡,远超设计值 600kg/㎡(注:此处需修正,实际单脚接触面积若为 0.1㎡,则单脚荷载为 1700/4/0.1=4250kg/㎡,远超设计值,需通过增大支撑面积分散荷载)。检测建议:设备支脚加装 20mm 厚铁垫片(扩大接触面积至 0.5㎡),并出具加固设计方案,确保局部荷载符合规范要求。
东莞某 2016 年建成厂房出现墙体网状裂缝,检测发现混凝土强度达标(C30),但填充墙与梁柱连接处因温度收缩产生裂缝。处理措施:拆除开裂抹灰层,增设钢丝网片后重新粉刷,同时加强厂房通风散热设计。

厂房承重检测不仅是一次安全体检,更是工业生产的 “风险防火墙”。作为结构工程师,建议企业在设备增容、厂房改造、定期年检时,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,用数据守护安全,让厂房始终处于 “健康运行” 状态。毕竟,对安全的每一份投入,都是对企业未来最坚实的保障。